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关于七巧节的风俗,乞巧节的风俗

关于七巧节的风俗,乞巧节的风俗

发布:2024-02-26 14时 来源 用户推荐

关于七巧节的风俗目录

七月七乞巧节的风俗是什么

乞巧节的风俗

1. 织女神话:七夕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的一则神话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却被天帝禁止在一起,每年七月初七,他们才有机会相会。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2. 求姻缘:七夕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求姻缘节日之一,女孩子们在这一天会祈求织女帮助他们找到好的姻缘。

3. 祭拜织女:在七夕节这天,人们会祭拜织女,祈求她们保佑自己家庭的幸福和美满。

4. 撑起七星灯:七星灯是七夕节的一种传统装饰,人们会将七个彩色纸灯笼挂在屋外,象征七夕节的七颗星辰。

5. 穿新衣:七夕节也是典型的“节日穿新衣”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换上新衣服,展现自己的美丽和新气象。

6. 点燃烛花:七夕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点燃烛花,烛花是一种由蜡制成、形状各异、色彩鲜艳的小灯笼,寓意着人们心中的希望和美好。

7. 赏花灯:在七夕节这天,人们会赏花灯,品味其中的美丽和神秘。花灯的种类和造型各异,有动物、花卉、人物等,每个灯笼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寓意。"。

七月七乞巧节的风俗是什么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习俗有: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乞求姻缘、游七姐水、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七巧贡案、拜牛郎、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净水视影、结红头绳、姑娘洗发、晒书晒衣、结扎巧姑、玩磨喝乐等。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月七乞巧节的意义

当代社会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人们对七夕节重新发生兴趣。

七夕节再次得到社会重视。

七夕节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应对的是西方的情人节。

中国本来没有情人的概念,中国重视的是家族社会关系,节日服务于这种家族文化需要。

20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节庆文化进入中国,情人节受到年轻人青睐。

由于西方节日的启发,或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发现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有两情相悦的节日元素。

于是对七夕进行改造,有意识地遗忘乞巧节俗,扩张男女相会的节俗传说,提出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的说法。

但是,这些以两性交往为七夕主题的节日改造对于纯正的传统七夕节来说是有偏差的。

因为传统七夕以乞巧为主,所有活动围绕女性之“巧”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祈求展开。

乞巧节的风俗

乞巧节的风俗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

乞巧节的风俗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

一、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对月穿针 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

始于汉,流于后世。

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三、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不过这一传统斗巧习俗如今已经失传。

四、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所谓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

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五、兰夜斗巧 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

所以,古人把七夕这天晚上的斗巧游戏统称为兰夜斗巧。

该活动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其中有个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兰夜斗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