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杭州丧事随礼风俗,白事随礼叫什么金?

杭州丧事随礼风俗,白事随礼叫什么金?

发布: 2024-02-19 11时 参考 知识库

杭州丧事随礼风俗目录

杭州这边白事带孩子去为什么包红包给孩子

白事随礼叫什么金?

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杭州这边白事带孩子去为什么包红包给孩子

做白事儿,有小孩参加,不可以给红包。

因为,白事儿和红事不是一起能办的事儿,白事只能是难过的事儿,人们随礼只能用白包或黄包,不能用红包。

而红包是喜庆的事儿,只能是在喜庆的场合中给红包。

所以,办白事儿时,不能给小孩红包。

这样有点红白乱搭,不合适。

白事随礼叫什么金?

帛金

白事基本都是葬礼,而葬礼的礼金一般称呼为帛金。

帛金是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亲友办丧事的支出。

丧礼时送上帛金的金额,通常是在整数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结,这与中国人的“长长久久”观念有关。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亲友参加丧礼会收到亡者家属送的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

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便为九,内含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

因此要在帛金内加入一元,不以九字作结。

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丧葬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支流,承载了中国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敬畏之心和对已故亡人的缅怀之情。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已经开始盛行土葬,一些与土葬相伴的丧葬仪式经过历朝历代的沿袭传播,结合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丧葬文化习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杭州地区早已实现100%的遗体火化率,但一些伴随中华传统文化的丧葬旧习俗却依然保留了下来。

中元节,也被叫做“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

杭州“老底子”的丧葬习俗吧!

送终

当病人在弥留之际,远在异乡的子女、兄弟姐妹等闻讯后,往往会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为病人“送终”。

当病人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们要为其洗手脚、揩脸面,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寿衣为他(她)换上,好让其穿戴整齐地离世。

亲人们会在逝者脸上盖一块白布,遗体用白色被单覆盖。

立孝堂

在灵柩前会挂一白布帘,谓之“孝堂”或“灵堂”。

一般人家,孝堂设立三、五天即会出殡。

遗体旁边要点盏油灯,孝堂前要摆上碗,碗中烧一大把香。

也可以供一碗米饭,饭上放两只剥了壳的鸡蛋,插几柱香。

每天家人吃饭时,都要盛一些饭菜供于孝堂。

若有亲友前来吊唁祭奠,逝者家人一般会陪哭哀悼,直至出殡。

现如今为了让家庭祭奠更环保,人们也常用电子香烛来代替传统香烛。

戴孝

逝者为长辈的话,其全家大小都要戴孝。

孝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能有佩饰。

古时候逝者子女、亡夫之妻要穿“斩衰”,服制三年,期间忌参加宴会、看戏、穿红衣等。

现代人一般仅在逝者去世至安葬期间会穿戴孝服。

封材

到了出殡前一晚,逝者遗体便要被放入棺材内,名曰“落材”,全家人和亲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

第二天出殡前要给逝者整理遗容,让亲人见最后一面,全家人和亲友要围着棺木边转边看。

之后,要将亲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进棺材,边放边讲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逝者。

到此,即钉棺材盖,俗称“盖棺死钉”。

这种方式在杭州周边乡村使用较为普遍并沿用至今。

出殡

遗体出殡当日,多由孝子披麻戴孝,旧时手持灵丧棒扶棺,现代则手捧遗像,其他家属亲友跟随灵柩之后,共同护送逝者前往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遗体火化。

安葬

古时土葬,一家人到达下葬地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

现代遗体在火葬后,一般由逝者儿女手捧骨灰盒,骨灰盒一般用锦缎绸布包裹好,由另一人为捧灵者撑黑伞,共同护送骨灰盒前往陵园并为逝者安葬。

在我们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殡葬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树葬、草坪葬、鲜花葬、海葬(江葬)等低碳环保的骨灰处置方式,厚养薄葬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草坪葬

草坪葬是指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铺满青草,墓碑采用卧放的形式。

特点是占地面积小,生态环保,样式简单统一。

鲜花葬

鲜花葬即实行骨灰抛撒,再覆于花瓣,不留任何碑体,费用便宜且无墓位管理费。

树葬

树葬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种植一些树木,将逝者的骨灰撒在树下。

其特点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

绿色殡葬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绿色殡葬的参与者和宣传者。

让我们共同为实现殡葬事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出一份力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