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福建莆田节日风俗,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福建莆田节日风俗,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时间 2024-02-14 02:11 参考 网络

福建莆田节日风俗目录

莆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福建莆田的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莆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不知不觉间,11个月过去了,又在众多孩子们的热切期待中迎来了腊月。

首先是大扫除,鼻子上满是灰尘,累得都要出气了。

奶奶拿着红色的团子来安慰我的胃,但我还是抱怨。

但是,从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味道又堵住了我的嘴。

腊月十六,盛大的忘年会,到处都是庆祝。

为了过年而准备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地飞向春节。

到了除夕,我穿上了新衣服。

晚上,桌子上摆满了菜,狼吞虎咽地吃着,就有鞭炮声。

那之后是一个漫长的夜晚,上了年纪的人们在举行新年庆祝宴会之后,每个人都给了我压岁钱。我打起精神来,到了十二点依然精神饱满。

春节终于到了。

早上起床时,面前摆着一碗放满香菇、肉和蔬菜的长寿面。还有一大盆花生。我被大人们带去各家拜年了。

当时是初二,不能外出,路上一片寂静。

3号,又跟着大人去各家讨点心。

正月初五再过年,这是莆田特有的风俗。

据说,因为倭寇要在除夕攻打莆田,所以人们血战两天,三日埋葬死去的亡灵。

但是因为战争,没有跨年,

没办法,只好在正月初四和初五迎接新年,从那以后,这个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二十九,元宵花炮声停了。

孩子们背起包,大人们拿起包,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唯一不能忘记的是逝去的快乐。

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会比我年长。”

在莆田的民俗中,正月初四的夜晚是和除夕夜一样度过的。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入侵莆田,四处劫掠,次年一月一日被戚家军打败后返回。

因为家家户户都在避难,所以不可能在正月里,但还是决定在四号晚上。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把除夕定为小年夜,把正月初四称为“大年夜”,还有“做大岁”(仙游在初五称为“做大岁”),至今莆田人还沿袭着这一习俗。

正月初二不出门

农历正月初二,是莆田、福清两个相邻县的禁忌日。

这一风俗也源于明嘉靖41年间,倭寇进犯莆田、福清,两地百姓被杀。

戚家军战胜倭寇后,在外避难的民众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为生者的生存而庆幸,也为死者的不幸而悲伤。

在初二,很多家庭都忙于故人的善后工作,会有很多人前来吊唁,因此在初二这天来家里是不吉利的。

后来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丧家才有系友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觉得春节期间不互相拜访毕竟不方便,就改为如果元旦已经去朋友家拜年,头两天就不用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的春联都是鲜红的颜色,只有莆田春联的联头增加了白匾,红白相间,十分醒目。

相传清军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许多人家贴了白连为葬礼。

农历年,清朝为了装饰太平,家家户户都张贴了红联。

人们在贴红联的时候,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点,以示心情的过分悲伤。

各家奏效,遂成“白额春联”。

之后沿袭下来,作为例子流传至今。

用“耙子鼎”闹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迎神队伍从他们家门口经过时,拿出做饭的铁锅,倒过来用锹“耙”掉锅灰。这时,整个村子都会被“查什么?查什么?”的声音填满。其意思是一是驱邪,二是带来幸福。

这一习俗相传于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妇流落在外,由于元宵迎神队伍经过自己所住的家门,没钱买爆竹燃放迎驾,只好权锅鸣声用充鞭炮声来表达虔诚。

随着年岁的推移,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归结于耙子锅的声音感动了神赐了洪福,元宵耙子锅作为他们的吉祥之举广为流传。

除夕把铁锅底的锅灰清理干净后,还要等到元宵节。否则在新的一年里没有财富。现在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使用煤炭和液化气作为燃料,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减少了。

中秋节吃芋头和米粉。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金秋佳节之日,中华民族的习俗是吃月饼,赏明月。

但是在莆田,特别是在农村,以前不太流行吃月饼,尽管是晚上,家家都吃芋头炒米粉。

这是源自莆田方言“芋”和“煮”的谐音。

过去的人们生活艰苦,吃芋头炒米粉,意思是“煮熟了”就能送到“头”,期待来年能开工。

福建莆田的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莆田的元宵节,因地域不同,时间也不同,其花样和内容也各不相同。

如果有时间的话,一个月都值得去享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