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佤族过年风俗,春节的饮食,最好分各个民族介绍

佤族过年风俗,春节的饮食,最好分各个民族介绍

发布:2024-02-13 01:39:27 来源 网络

佤族过年风俗目录

各族怎么过新年?

春节的饮食,最好分各个民族介绍

各地节日风俗

各族怎么过新年?

春节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藏族:把藏年当作春节,年前要做酥油茶,酿青稞酒,做美味的蛋糕。

新年早晨,妇女们背着“吉祥水”去,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节日期间不论男女老少,都要互相敬酒、敬肤。

春节这几天,小姐姐们结伙“抢”男人的饭,男人不得反对。

晚上在一起,唱山歌,吃东西,玩。

苗族:春节被称为“客家节”。

初一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敬祖宗,放鞭炮。

然后全家聚在一起,喝甜酒,吃粽子,叫做“年饭”。

初二开始走亲戚,互相祝贺。

他们还喜欢踩鼓、跳舞、唱歌、吹芦笙,青年男女还组成芦笙队、舞蹈队轮流到各村拜年。

瑶族:这一天,青年男女聚在一起来演“耕戏”。

三人一组,一人扮牛,一人扶犁,一人担犁,代表春天的到来,表示丰收的预兆。

黔桂边陲的瑶族同胞还热爱“斗牛”活动。

每年春天,村里挑出最肥的水牯牛。

全村供养。

在大会之前,各村都买了奖品,方圆几十里的青年们都来观看。

白族:除夕早上,同村的人互相送礼后,各自回家杀猪,杀完所有的猪,要拿出一份猪肉放在一起,煮熟后按全村大小人口计算,每人平均1部。

未杀猪者,除分份外,杀猪好友后以“好友”赠送一块。

景颇族:节日里他们喜欢组织射箭比赛。

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细毛挂在竹竿上,用树梢左右摇动,让年轻男子开枪。

把水酒送到先射的人的嘴里。

作为幸福的象征,荷包里有一个硬币、几粒小米和几粒装饰球。

佤族:元旦,互相拜年祝贺,特别是向寨子里的长辈祝贺,拜访时双方赠送芭蕉、糯米,象征团结和睦。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围在火塘边守岁达旦。

天一亮,小姐们就争先恐后地去打水。谁最先回来打水?谁是最勤奋,最幸福的小姐。

鄂伦春族:初一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长辈和老人拜年敬酒,同辈人互相祝贺。

节日的庆祝活动是年轻人骑马射箭,小姐们从胜者中选择自己的恋人。

哈尼族:节日前夕,妇女们忙着舂马,年轻人则在山上砍竹子荡秋千。

秋千由六根大竹、一根横梁和几根绳子组成,足有三四丈高。

在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欢的衣服荡秋千,场面十分热闹。

壮族:除夕夜要准备节日饭\\\"压年饭\\\"。

有趣的是,包制的粽子粑一尺,五、六斤重。

人口少的食物吃不完。

元旦的早晨,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里拔两三棵菜,表示新的一年团结一致。

节日里年轻男女一起跳“打谷舞”。

舞蹈分为插秧、坐车、割稻、舂米四节进行,祈求一年丰收。

高山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锅大的圆桌旁聚餐。参加地炉的人都品尝水、酒和料理,以求吉利。

不能参加的话,确保空位。

达斡尔族:除夕夜,青年们尽情地跳“鲁日格乐舞”。

正月十六日早晨,青年们用双手上的锅灰争着往别人脸上涂。象征快乐和健康。

傣族:在节日里举行“丢包”的游戏。

扔包时,男女青年各一队,并选择各自的队长,相距约50米,画警戒线,互相投接,凡投出警戒线或未接住者均输是。

黎族:元旦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分配猎物:先把全部猎物的一半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

偶尔路过的人也能分到一份。

畲族:初一,全家祭拜“盘瓠祖图”,长辈讲述祖先的历史和传说。

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活动,祭拜“盘瓠祖图”。

春节的饮食,最好分各个民族介绍

蒙古族——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包里的火炉旁,向长辈敬上“辞岁酒”后,烤羊腿包饺子。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

年节菜也被称为“高菜”,是长寿的标志。

也有人把长粉丝放进年菜里,象征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非常丰盛盛大。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烧火包、豆包等;传统的年节菜有好吃的血肠、白肉炖菜、木板片等,吉利的鱼料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子时还要吃鲜肉水饺。

壮族——除夕晚上要煮一天的饭,以示来年丰收。

这种被称为“饭是“粽子粑”,先后有一尺多,重五六斤。

拉祜族——一到除夕就一定要做糯米粑。其中一组做得特别大。据说这象征着太阳和月亮。这是祝愿新的一年顺利、硕果累累。

侗族——元旦一大早,从池塘里弄来几条又大又鲜嫩的鲤鱼,烤、炸、烤、炖,摆在桌上,加上香喷喷的腌鱼,整桌菜肴以鱼为主。

侗家的人,春节吃鱼,表示新的一年吉利(鱼),五谷丰登,有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杀猪杀鸡,备齐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

正月或正月初二的时候,人们会集体狩猎,猎物会分给最先捕获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平均分给对方,给怀孕的女性两个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

除夕的饭是黄米蒸的年糕,元旦一大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年糕,以此祈求生活年年有提高。

佤族——新年初次见面除了互道祝福外,还赠送糯米团子、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甜蜜、美好。

土家族——全家人吃团圆饭的饭桌上,一定会有坨肉和混合菜。

维吾尔族不易吞下的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制成的“pfc”,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制成的“头蒂芒”(馒头),用羊肉煮至骨头制成的“格西”(抓手)羊肉),用布料的抻成“兰曼”(拉面真得),汉族和馄饨相似的这个味道的“曲曲小泽征尔”等。

除此之外,还有“圆盘饼”、“雅玛扎”(花边饼)、“pohousak”(炸吉皮)、“samposa”(炸霍子)、“kaykuka”(炸花样)等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年糕和小吃。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蛋糕招待客人。

各地节日风俗

各地的节日风俗

1、马奶节:蒙古族

2、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3、圣纪节,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柯尔柯孜,保安塔等

4、斋月:同样是圣纪节的民族

5、古尔邦节:同为圣纪节的民族

6、藏历年:藏族、门巴等民族

7、呼叫:藏族

8、萨葛达瓦节:藏族、门巴族

9、雪顿节:藏族

9、沐浴节:藏族

10、三月三:我是藏族。

11、爬坡节:苗族

12、龙船节:苗族

13、芦笙节:苗族

14、苗年:苗族。

15、彝族:我是彝族。

16、跳公节:彝族

17、火柴节:有彝族、哈尼族、白族、高尔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布朗族、普米族等民族。

18、赶花街:彝族

19、吃立节:壮族

20、壮族歌圩

21、老人节:朝鲜族。

22、中秋节:朝鲜族

23、土王节:侗族

24、冬节:侗族

25、斗牛节:侗族

26、追坪节:侗族。

27、赶鸟节:瑶族

28、三月街:白族

29、绕三灵:白族。

30、过追年:是土家族。

31、那吾鲁孜节:哈萨克族

32、泼水节: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

卯节:卯节。

34、端节:水珠。

35、海坡会:纳西族。

36、花会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

37、昌年:我是羌族。

38、转山会:普米族

39、大年:普米族。

40、乞脱乞迪尔节:塔吉克族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