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的春节的风俗,漳州过春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时间 2024-02-13 09:52:20 来源 共享网站福建漳州的春节的风俗目录
漳州芗城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漳州过春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漳州的过年习俗
漳州芗城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新年伊始,从拂晓开始,人们就穿上新衣,向神明祭拜祖先,主妇们煮着甜丝汤,祭拜完神明后,大家一定要吃,祈求一家幸福长寿。
另外,在三碗饭上插上红色纸花,俗称“饭春枝”来祭祀先人,祈求粮食充足。
然后拜年。
到长辈、亲友、邻居家说“恭喜”;主人家用朱盒(俗称“荐盒”)放入点心和蜜饯,再放入甜茶招待客人。
亲密的朋友,主人以佳肴和酒招待,称为“新春酒”。
客人给孩子们送“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外出遇雨;不是扫,是不把垃圾倒在户外,意思是钱不往外漏;不要训斥孩子。我不会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碎碗碟用具;不要到井里打水。不动针、不缝衣服、不动刀等。
漳州过春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春天的节日。
春节俗称“新正”。
正月初一,拂晓即起,穿新衣,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称为“开正”,1994年底市区禁止放鞭炮,此俗废,但乡村仍是手。
主妇们会煮一碗甜丝汤,祭天后大家都会吃,祈求一家幸福长寿。
另外,在三碗饭上插上红色纸花,俗称“饭春枝”来祭祀先人,祈求粮食充足。
然后拜年。
到长辈、亲友、邻居家说“恭喜”;主人家用朱盒(俗称“荐盒”)放入点心和蜜饯,再放入甜茶招待客人。
亲密的朋友,主人以佳肴和酒招待,称为“新春酒”。
客人给孩子们送“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
清同治有《竹枝词》云:“元旦春一岁魁,众人拜贺礼相陪。
孩子也说着恭喜,赚了一袖子的橘子。
吗?”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外出遇雨;不是扫,是不把垃圾倒在户外,意思是钱不往外漏;不要训斥孩子。我不会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碎碗碟用具;不要到井里打水。不动针、不缝衣服、不动刀等。
现在很多青年都很忌讳,但也有一部分人很忌讳。
正月初二,“请给我找个女婿”。
夫妻携带孩子、礼物回娘家谒见,向岳父、岳母拜年。
娘家会设宴招待女婿,礼仪非常严肃,现在民间也多遵循这个风俗。
5日,商店重新开始营业,摊贩开始在街上奔走,家里开始打扫卫生,进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时,以粿、极粿、水果等敬天公。
11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叫“吃福”。
有清以来,春节芗城特别习俗,即“逛公爷街”(现在昌路,是海公自家的黄梧澄清街),马年还未风味摊子,销售摊子,舞台后,布袋戏等娱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风俗改为“春场娱乐”(1965年废止),所在地为中山公园或体育场,保留原有的娱乐外,增设丰富多彩的娱乐体育活动。
并在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兵、关爱人民、慰问教师、团拜、新春茶话会等活动。
90年代起流行家庭卡拉ok,为传统佳节增添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氛。
此外,旧芗城讨债人的特殊的社会风俗,通常在春节前的债务要偿还,除夕的晚上在同年的结算的偿还期限。
于是有钱人连夜派伙计提着灯笼四处讨债。
这天晚上城隍庙(今延安南路与修文东路交会处)照例演出戏曲,并按习俗演戏,看戏期间,不准盘索债务,给一些没还钱的人还债有地方可以坐。
除夕夜城隍庙里演的戏叫“讨债戏”。
漳州的过年习俗
农历年:农历年1日,是民间最重视的节日。
人们拂晓即起,燃放鞭炮,互道节日快乐,互相拜年。
这一天的早餐不煮新饭,而是吃除夕的“余饭”,以求吉利,祈愿来年的“余味”。
漳州人吃“甜面线”,俗称“长寿面”以喻长寿。
初一起床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即“压岁钱”。
大年初二,冰南的人们有在这一天“招女婿”的习惯,很多夫妻带着孩子,齐聚娘家。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的三天(元旦至初三)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体参拜,民间举行游园活动。
漳州每年举办“杭州春天园”,摆出各种各样的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嬉戏等综艺节目,游戏狐獴,但意外地会人山人海。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史称“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闽南人在这一天要吃“元宵圆”。
夜晚的公府街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等固定的灯笼,还有风灯、走马灯、云龙灯、猴灯、螺灯等。
还放烟花和舞狮。
漳州花草街是制灯厂集中的地方,有很多名匠。
这一夜,所有的新婚新娘都要去附近的寺庙拜佛,已经得子的要在这一夜感谢佛祖,没有孩子的要趁此机会求佛给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举行元宵花灯、焰火、舞狮等文艺活动,越来越热闹。
近年来,中山公园集中了大量花灯,成了“灯海”。
各式花灯如开花,艳丽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