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族节日风俗,蒙古族的节日

蒙族节日风俗,蒙古族的节日

参考 知识库 日期: 2024-02-09 15:27

蒙族节日风俗目录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近年来,蒙古族的春节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的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手把肉”吃”,表示家人相聚。

在农历的正月里,一家人穿着祭服欢聚一堂,庆祝新年。

首先向长辈拜年,从长辈最小开始,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同辈祈福;然后放烟、敬酒、献肌肤。

长辈接受礼后,向弟弟、侄子、儿子、孙子们表示祝福。

庆祝结束后,给孩子们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人和朋友就会互相拜年。

远道而来的人,不是骑马就是开车。

敲节、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前结束。

在偏远的农牧区,正月十六的早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经常一起吵吵嚷嚷的人们有一种叫做“哈巴德”的风俗。

在对方熟睡的时候,用锅底的灰偷偷地在额头上抹泥。

蒙古族称正月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春节活动主要以祭火、祝寿、拜年为主,并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的春节大餐——烤全羊。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祭火的习俗来迎接春节,因为熊熊的火焰象征着一年中所有的幸运吉祥。

以前很盛行,当天和方法也因家而异。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二十三日祭火,“台吉”(贵族)在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用五色绸缎扎成的五捆芦苇插在门外的树上,把切成细条的麻栎树放在熊熊燃烧的支柱上的四条腿上。向圣火献上用油网包裹的羊胸骨。

妇女们将美酒、酥油注入圣火,然后依次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会燃起大规模的篝火,祭羊,邀请附近的人们喝茶喝酒。

有的点燃圣火后三天不熄灭,三天内不能转移场所,也不能在圣火上烧脚。

现在,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经很少举行了,但在草原旅游点和喜庆的日子,人们还是会点上一把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象是“本年”的年长者。

祝寿开始时,先到85、73岁老人祝寿,时间一般是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从腊月二十七到除夕的几天里,本年61、49祝寿。

给长辈祝寿时,晚辈除行贺礼外,还要赠送寿礼。

庆祝的分量根据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除夕

这是草原上春节的最高潮,附近的牧民们互相喝茶。然后,人们带着老人和孩子聚集到年长者的家里,除夕的“乃日”(宴会)和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节目。

然后牧人们去拜访邀请他们的人家,由于人数太多,有时会举行通宵的宴会。

除夕,牧民家家户户都摆上“花盘”把点心、牛奶、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多呈圆柱,也有方形的,每段一种,很有规律。

这个习俗,不仅在牧民家里一直保留着,就连城市里的蒙古族人家,也沿袭着这个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盛大的活动,拜年始于元旦晨光微露之时。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在家中开始拜年。首先,晚辈向长辈安详地跪下,然后长辈祝福晚辈幸福长寿。

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肌肤进行。

家家户户拜年后,牧民们互相拜拜。

参拜的时候,先去年长者家,随着参拜的进行,人们会自动结伴而行。

每到一家,就按照同行的年龄顺序进入。

拜年的时候,牧民们一般会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

对于优秀的歌手,房主会献上有皮肤的乳盘。

草原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作一年后的欢歌笑语时刻。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敖包节、那达慕节、马乳节等。

“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也叫“白月”,传说与乳食白有关。

含有祈祷吉利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体一致。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包饺子、烙饼,元旦早上,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

那达慕大会在每年的夏秋季牧闲期举行。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

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物资交流等。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月。

在水草丰茂、牛羊肥美的夏季草原上,会举办草原大会。具体的时间可以自己决定,像这样的节日活动,有大规模的,也有小规模的,一个家庭也可以举办。

几十里、几百里的牧民,举家骑马参加。

其他节日包括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演变而来的姨妈节、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