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中秋节的民间风俗,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民间风俗,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时间 2024-02-09 22时 参考 未知

中秋节的民间风俗目录

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与风俗呢?

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惯,《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是拜月神。

到了周朝,中秋之夜举行迎寒和祭月。

香气四溢的餐桌上摆放着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

2、吃月饼。

有句谚语说:“八月十,五月圆月,中秋月饼又香又甜。”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当时也是类似菱花饼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吃月饼联系起来,寓意阖家团圆。

>

3、祭月

在月下月亮的方向放上月像,点上红色的蜡烛,全家人轮流参拜月亮,主妇亲手打碎团圆月饼。

切的人要事先计算一下家里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一起数,切多切少都不行。大小一样。

4、灯笼。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顶或露台之上,或用小灯堆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于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参观

在浙江一带,除了中秋赏月之外,赏潮可算是另一中秋盛事。

中秋节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相当详细的记载。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的记载。

>

6、雪月

月光下,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三五成群,或游街,或泛舟秦淮,或登楼赏月,或谈笑风生。

过去,南京人“走月”有着特殊的愿望。相传未生儿子的已婚女性,到游夫庙,过一座桥,会有“梦熊之喜”(意为生男孩)。

7、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所述,佛山秋色会上各式各样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和鸟兽花树灯等,让人叹为观止。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源于上古的中秋祭月。

“祭月节”最初定为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之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历法融合,开始使用阴历(夏历),所以从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之日”改为夏历(旧历)的8月15日。被变更了。

秋季庙会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中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姑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源于上古的中秋祭月。

最初是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后来改为夏历(旧历)8月15日,有的地方也改为夏历8月16日。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赏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活动,从古至今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元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寓意着月圆人团圆,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祈求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风俗

1、祭祀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古代有“中秋月”的风俗。

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区,人们就有中秋之夜拜月神(月小姐,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上香,供奉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

在月下,在月亮的方位摆放“月神”的牌位,点上红蜡烛,全家人轮流参拜月亮,祈祷幸福。

把月亮献给月亮,把思念寄托在月亮上,表达人们的愿望。

祭月作为中秋节的重要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作为赏月和颂月的仪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形式。

2、赏月。

赏月的风俗是从祭月开始的,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乐趣。

这个夜晚月亮离地球最近,据说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古往今来都有饮食赏月的习惯;回娘家的媳妇,为了表示圆满、吉庆,一定要回夫家。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记载出现于魏晋时代,但没有固定下来。

到了唐代,盛行中秋赏月、游月,许多诗人的名篇都咏月。

3、吃月饼。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向月神供奉的祭品。

月饼最初是供奉给月神的,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吃月饼作为家庭团聚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是人们祭祀月亮、馈赠亲友的节日食品。

发展到现在,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国各地过中秋时不可缺少的习俗。中秋节那天大家为了表示团圆而吃月饼。

4、赏桂花,喝桂花酒

人们常在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吃桂花做的各种食品,糕点、糖果最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月桂,嗅着桂花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乐一家亲,已成为节日一种美好的享受。

现代则多以葡萄酒代替。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与风俗呢?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

一、关于中秋节的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够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键,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了中秋赏月之外,赏潮可以说是另一项中秋盛事。

中秋节观潮的风俗由来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颇有讲述的记载。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的记载。

这两本书记载的观潮盛况,说明宋代中秋观潮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潮。

二、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

据闲秦再思的《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因其味道鲜美,听说新进士曲江要举行庆功宴,便在厨房用红绫包上月饼,赐给新进士们。

这是关于月饼最古老的记录。

到了宋代,月饼被称为“莲叶”、“金花”、“芙蓉”等,月饼的制作方法更加成熟。

诗人苏东坡曾盛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糖。”酥是油酥,糖是砂糖,所以味道又甜又脆。

宋代以后,月饼不仅在味道上,在面上也有了与月宫传说相关的各种图案。

饼面的图案最初是画在纸上贴在饼面上,后来则是将饼面压在月饼上成型。

满月形状的月饼也和十五的满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作为节日食品,祭祀月亮,馈赠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据传说,原蒙古统治者害怕民众的抵抗,采取了十户派一名士兵,十户只能使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忍耐不住的人民在8月15日中秋节互相赠送了月饼。

在浙江温州,这种月饼被称为“三锦”,当地方言的谐音是“杀紧”。

今天的月饼大多贴着纸。

三、中秋节的风俗:游月

现在人们把中秋赏月称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皆宜的事情之一。

其追求游月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威酒楼,好游者则或上山,或凡水,而又必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人古说话,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游月的场合外,还有观赏游型的游月。

唐李涉《秋夜君山台望月》诗:“锦江前大堤花里,诗酒共游四十年。

中秋最明亮的夜晚,洞庭湖在上个月的当天。

这是登山游月的证据。

明《江南志书》中,常熟县八月望日有“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这是渡月的证据。

当然,古人赏月,并不仅仅是欣赏中天朗月,往往是把月亮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在中秋是节日赏月的绝佳场所。

四、中秋节风俗: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景色优美,但人们不满足于此,于是有了点灯赏月的风俗。

湖广一带有瓦叠塔、塔上点灯的风俗。

江南一带有制作灯船的节俗。

近代盛行中秋点灯的风俗。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说季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在节前十几天,用竹条扎灯笼。

在彩纸上画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如水果、鸟兽、鱼虫等形状,或写上“庆贺中秋”等。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在竹竿上,高树在瓦顶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堆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在房屋的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人家挂的灯数丈,全家人聚在灯下饮酒,普通百姓则挂一旗杆和两盏灯,以此为乐。

街上的灯火和琉璃世界一样。

自古以来规模仅次于元宵节。

五、关于中秋节的风俗:玩兔儿爷

最近,金易(金?李)、沈义羚(沈?威龙)所写的《宫女谈往录》中有一个叫莲儿的宫女的故事。

当时正值八国联军进军北京,西太后逃离京都,逃亡途中恰逢中秋,西太后虽然混乱,但仍不忘旧礼古俗,在自己的住所忻州贡院举行祭月之礼。

“晚饭后,按照宫中的习惯,皇后要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遵循“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的东北习惯,“太阴君”由各家主妇来供奉。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供,请上供(一张纸上印着在月宫捣药的大兔子),立在香坛上。

香坛是方形的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形的。

在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月方不战,甜不过小妹妹温柔。

这样,晋北的斗争都是方的。

斗里盛满了新的高粱,斗口上贴着黄纸。桌子上有4盘水果和4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正中间有一个大木盘,上面放着兔子祭时做的直径一尺的圆月饼。

还有两棵新毛豆。

4碗清茶,是将茶叶放入茶碗用水涮。

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行完礼,成为礼成。

我们都逃到外面去了,所以非常迷信,稍微不懂礼貌,就害怕得罪神鬼,给自己带来灾难。

所以只要有向神鬼低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的,没有一个人敢拖后的!我和娟子是来换头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清代宫廷里供奉月兔的故事。虽说是避难中,香坛却用晋北的方斗代替。

从这个故事来看,清朝宫廷把月中的兔子称为太阴君。

但在民间,他们被称为玉兔儿爷,虽然没有太阴君那么严肃,但也让人感到亲切。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的兔爷实在是庄重有余,虽然显得有些对神不太尊敬,但也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自从中秋节由祭月的礼仪转变为民间活动后,礼仪的色彩淡化了,游赏的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现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