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客家人节日风俗,客家有什么节日风俗?

客家人节日风俗,客家有什么节日风俗?

发布2024-02-04 23时 参考 用户推荐

客家人节日风俗目录

请问客家人有什么节日?

客家有什么节日风俗?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请问客家人有什么节日?

客家人的节日有以下几种。

1、春节

习惯上说“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农历12月25日“入年卦”后,酿造具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糯米煎堆。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抓住吉兆,说别人的坏话,说不吉利的话。

俗话说:“入卦后说好话。”

正月的一天。

人们在清晨(零点)有三祭、果糕、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迎“财神”,故有除夕半夜放鞭炮之俗。

天一亮,族人就聚集在祠堂祭祀祖先,举行庄严的仪式。

祭典结束后,请有名望的族长谈谈本族姓氏的代渊源、世系及祖训。

五十年代以来,这个风俗逐渐被除去了。

“迎财神”的少了,祭祀的仪式也比较简单,很少宗族一起祭,是各村各屋各自祭,大多是长者参加,青年人甚知其仪式、内容没有。

初二、初四是拜访父母的日子,新爷爷也会在这两天“拜访”。

有的村镇有“搅乱新师爷”的风俗,给“新师爷”戴上破斗笠,脸上涂上锅灰,弄得“新师爷”狼狈不堪。

现在已经废弃了。

三号,俗称“穷鬼日”。

这一天,人们作为客人不外出,妇女不回娘家,忌讳吃人的酒食。

乡里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出去打扫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钱、喜气扫掉。

到了初三,各家清扫纸屑、垃圾,加些饼子在路口烧,并烧香纸,叫送穷歌、送穷鬼。

现在过去的风俗变了,三号和往常一样都是客人,而且这一天是娱乐和体育活动非常多的一天。

正月初五被称为“出年卦”,表示新年已经到来。

俗话说:“三过四过,各人出各人的主意。

吗?”

2。元宵节。

元宵节被称为“赏灯”。那个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

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规矩,十一、十二是最集中的。

照明有双重意义。

一是观赏花灯,二是添丁。

生了男孩的家庭要举行庆功宴,邀请亲戚前来祝贺。

每个村子每个房间都有灯会,灯会由首事主持。

在灯笼节的1 ~ 2天前,会举办“请买灯笼”的活动。

花灯用圆形竹蔑作框,上下呈八角形,贴纸,用剪纸工艺装饰。

买了之后,3个人用红竹竿扛,用锣、鼓、鞭炮扛。

灯节的高潮是“升灯”。

购买的花灯首先要放在祖公厅内的八仙桌上。到了灯笼祭的下午,灯笼会和有男孩的家长在吉时(一般是下午4 ~ 6点)送到祖公厅吊唁。

在吊新灯之前,必须先买白色的花。

抢白花者寓意财丁兴旺。

然后在选定的吉时吊唁灯笼。这被称为“升灯”。

升灯时放鞭炮,各人又把鞭炮从祖公厅责备到家中。

住新房的,则安排人在路上接应,一定要把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

晚上,烟花、焰火(一种纸工艺品)、照明、舞龙舞狮,一直持续到深夜。

有亲友添男孩家,送礼,一般送鞭炮和孩子穿的衣帽。

赏灯的风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来有所恢复。只是不像过去那么洗练了。有的人打破传统,生了女孩也照样请花灯、设宴庆贺亲朋好友;有时也会通过拍电影和照片等来庆祝。

3。清明节。

兴宁人扫墓的时间过去不是在清明,而是在农历的2月或8月。

清明时节,莳田里忙得不可开交,人们怕误了农活。

清明这天,家家只吃一种用嫩芒叶、鸡屎藤或艾叶和米粉加糖做的饭,或给菱角、祖坟挂纸,表示缅怀。

从80年代初开始,清明节扫墓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第一,机关、工厂、学校在这一天,组织人们到烈士墓前进行祭奠,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第二,外出打工的人清明节回来扫墓,是赚钱不忘祖先。

4。端阳节

习惯上称为“节日”、“五月节”。

兴宁有“一年一节”的说法。

“节”指的是端阳节,可见端阳节是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

这个大,每家准备三个祭品敬祖先、敬神,亲密的朋友互相往来。

其活动主要是包粽子、吃粽子,用直蒲、艾叶煮水、驱邪、消灾祛病。

5。立秋了

也被称为“秋日”,在客家方言中是“就”,即“完成”的意思。

此时,夏收夏种已结束,农民认为农事做“就”(结束了),趁此闲暇,备牲粉果酬神,集亲朋团圆。

6。是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

各家各户用糖果、月饼、酒、茶来敬“月光”(月)。

据兴宁民间传说,元末朱元漳起义,以月饼中夹纸传达统一号令,于中秋之夜举事。

据历史记载,兴宁的客家人祖先来了很多反元起义者。

这个传说赋予了客家人中秋吃月饼的特殊意义。

7。重阳节。

又称“寻羊”、“寻阳”。

一般是城镇附近和南半部的居民举行重阳节,北半部的居民很少举行重阳节。

附城居民重阳登高,多登神光山。

从九月初到重阳节后几天,登高的人不计其数。

重阳节有吃狗肉的习俗,俗语有“寻阳狗,冬至鸡”之说。

客家有什么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的节日。

☆春节:有拜年、踏青等,是最盛大的节日。

☆立春:指的是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

吃元宵、玩元宵、赏元宵、猜元宵谜。

☆二月二日:是开正节。

☆清明:客家人扫墓的习俗多始于春分,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在客家被称为五月节。

节日的主要内容是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是鬼节。

☆中秋:俗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在各地大致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叫“冬大过年”。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客家的民俗。

1、制作茶点

每逢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前,家里的妇女都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如“甜皮咸馅”、“喜榜”、“印榜”等。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就只能从照片中重现那些温馨的场面了吧。

2、婚礼。

客家人的婚俗最繁杂,同时也是最能保留中国传统的。

比如新娘进夫家前头上的“米筛”,寓意是“米筛头千百眼,满屋兄叔做官回,满屋兄叔赚钱回”。

不要以为这是陈腐的做法,就连乐坛天王结婚时,他的妻子进门前也要带“米筛”。

3、是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当地人称之为“挂纸”。

过去多在秋天举行,但现在分别在春天和秋天举行。

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的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上千人;然后分房扫各房的祖坟,最后扫各家各户的私墓。

4、节日的围饭

客家人喜欢热闹,特别是亲戚聚会很多,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一起去祠堂吃“围餐”。

只要带上自己的饭碗和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十分怀念。

5、新春灯光秀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中,灯是谐音的“丁”,是加丁。

春节过后,所有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买灯笼点火。如果是以宗祠为组织,也可以集体点灯。是为了“上灯”。

扩展资料。

1、客家人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在辗转南迁中,为求生存,为求发达,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和意识的积淀,使客家人在生活中重视“彩头”、“兆头”。

2、客家人经营的商店、工厂的名称,普遍进用昌、隆、兴、利、秦、和、丰、发、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读书求生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风俗,很多小学的名字都是启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兴、文锋等。蒜子可以算,鸡调和好孩子(健康),鸡蛋(又叫鸡春)调和春光。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