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端午节的风俗
参考 其他 日期 2024-02-05 06:59:19端午节的风俗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为惜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划船追救。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洞庭湖,哪里都看不到了。之后每年的5月5日都划龙舟来纪念。借龙舟驱散河中的鱼,以免鱼吃屈原的身体。竞渡的习俗,盛行于吴、越、楚。
实际上,“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人们在鼓声中划着龙形的独木舟,玩着竞赛游戏自娱自乐,这是祭祀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活动。
后来,除了赛龙舟纪念屈原外,各地人们又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的划龙舟,也兼有纪念在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来去去,水上水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5月25日至28日举行“龙船节”,庆祝插秧胜利,祈求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龙舟的传说是不同的。直到今天在南方不少的临江河湖海地区,每年端节都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比赛活动。
清乾隆29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赛。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有比赛。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到邻国日本、越南等国和英国。1980年,龙舟竞赛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行“屈原杯”龙舟竞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省岳阳市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龙舟节。在拍卖前,举行了既保留传统活动又融入现代元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进屈子祠内,由抬者给龙头“上红”(系上红带)后,由主祭人宣读祭文,为龙头开光(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马上被抬到罗江,奔向龙舟赛场。这次的比赛、交易会、联欢活动有60多万人参加,盛况空前。此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划船比赛会很盛行吧。
挂艾蒿、菖蒲和榕树的树枝。
端午节在门上挂艾草、菖蒲、石榴、大蒜是有理由的。把艾草、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插在门上或吊在上面。菖蒲是天五瑞之首,是驱除不祥的宝剑,从生长的季节和形状可以感受到“百阴之气”,菖蒲的叶子呈剑的形状,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所以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来的风俗演变为“蒲剑”,可斩千邪。清代顾铁卿的《清嘉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斩蒲为剑,斩蓬为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晋代风土志《风土记》记载:“盛夏端午,烹靠黍。端,是始。谓五月初五日。又以树叶盛饭,置于盘中,缠丝,此饭曰‘黍’。”
人们认为挂艾草、菖蒲、榕树枝、大蒜可以辟邪,所以叫做“打鬼饼”。在用红纸做的年糕上写上“十殿阎罗”等图案和团体名称(以上金五分下金五分拜三年),背面写上“大吉”,贴在墙上辟邪。另外,《储修奉普院志》中也有“今世俗,以艾包米粉作饼,炙熟客至出,以相薪云驱魔去毒”的记载。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五月端五日‘送扇面’,谓‘吃粽’,先一日送粽至亲友家……”上面写着。直到五月五日早上各家都要烧香供奉……门上挂着菖蒲、朱红色……是。那街上的卖家有‘吉祥葫芦’,有‘端午佩符’。”其佩符除了在当时卖给儿童的五色线上挂艾蒿、菖蒲、榕树枝外,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系五色线的风俗。
佩带香囊
端午节孩子佩带香囊,不仅有避邪之意,还有项链之风。香囊里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绸布,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弦系在绳索上,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串成一串,色彩缤纷,玲珑夺目。
五色线连接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色线象征着五色龙,被认为可以驱邪驱鬼。端午节期间,人们在手腕上系上五色线,祈求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