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点灯风俗,在农村,大年三十晚上,为啥要亮一宿电灯不准关灯?
发布 2024-02-04 03:07:20 参考 开源网站农村点灯风俗目录
在东北农村有个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家家都在院子里点上一堆 ,一堆的火俗称洒灯,这有什么典故吗
在农村,大年三十晚上,为啥要亮一宿电灯不准关灯?
哪里有在正月十五点灯的习俗呢?
在东北农村有个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家家都在院子里点上一堆 ,一堆的火俗称洒灯,这有什么典故吗
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面灯。灯形如碗,俗称灯碗。
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白色粉末做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叫铁灯,做出形状后放到锅里蒸,插上用棉花卷成的芦苇做的灯芯,把灯油倒入碗里,灯就完成了。
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送到天台上,送到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盘等处,送到大门旁,大十字路口。
然后把这盏灯送到坟墓里,放在死者的坟墓上。
送灯是先点火比较吉利。
给墓地送灯的人,在点灯的时候必须使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用别人的火柴来点灯,会认为祖先看不到光明。
“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银灯、铁灯。有儿坟前亮,无儿坟前黑。”
想偷灯的话,就算偷大铁灯也背不动,因为冷,脚会滑倒,长衫会破了个大洞。
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户户送灯,十字路口和野外的坟场一片明亮。
黑龙江自不必说,东北地区的广大农村也有这种习俗。
流行于辽东、辽南一带,大连、丹东、营口等地区,也有送灯笼的习俗,但并不那么古老,而是用自己的手握着灯笼,现在大多采用红烛来代替原来的灯笼、灯,红色代表井蜡烛。先在山口点蜡烛,马上送灯笼,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路口都点灯笼,女人在家里的灶台、猪羊圈、水井、谷仓旁、畜圈都点灯笼,并且在上家中点一家的家人的所属表示一家的平安。送灯是给祖先照捉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祖先回家过灯节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祖宗有自己的家人人希望能保佑丁能兴旺,后代千万。
现在,东北很多地区都用电灯,农村则用火代替。送灯扫墓的习俗也渐渐不那么盛大了。年轻人比较懒,所以直接烧火酒成了他们的爱好。
在农村,大年三十晚上,为啥要亮一宿电灯不准关灯?
除夕夜守岁,是我们的传统,除夕夜很多老人还会一夜不睡,熬夜守岁,家里的电灯自然是不会关的,都是通宵照的是寿司。
关于三十夜不熄灯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很流行,随着地域的不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和讲究,有我们最有名的年兽,在民间也叫初一火十五的灯开着年兽不敢来,加上夜里放鞭炮,年兽就跑。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灯不亮,人就不昌盛。
家庭人丁兴旺是家庭的愿望,民间自古就有:“有人穷不久,有人富不长”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广大农村,对于家庭人丁兴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除夕的灯一定要亮着,预示着家里的人们会旺盛起来。
这和我们过去喜欢添置餐具是一样的道理,很多时候家里的碗筷已经足够了,但在过年前,还是要专门添置。即使放在柜子里不用,也有必要添置。
除夕夜也会开八门,其中财门是开着的,财神来了谁都不欢迎,但是让人明亮,让房间明亮,可以让财神精神起来,对自己明年的财运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不在家里的家人也会回来一起过,也有地方在除夕夜烧纸请牌位,这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和祖先回来一起过,除夕夜是不能关灯的不。这在不同地区也不通用。
除夕夜不关灯的做法在农村多见,这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有的地区没有这样的习惯和习俗。实际上,关不关灯并没有任何作用。
哪里有在正月十五点灯的习俗呢?
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
宁阳县为祖坟送元宵。
博兴农村元宵节有点灯笼的习俗。
男孩提着煤油灯,绕枣树转6圈。嘴里念6遍“手薯,花开枣结”,枣树就丰收了。
莒县的男女老年人很少在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为“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永远年轻。
福建泉州花灯独特,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
邵武县元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位于山西省忻定盆地中心的忻州市忻府区和定襄县一带点灯山习俗历史悠久,样式独特。
忻府区北义井村的规模尤其壮观。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是上元,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十月十五日是下元。
掌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上元节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