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过年的风俗吃食,春节各地食俗

过年的风俗吃食,春节各地食俗

来源 未知 时间 2024-02-02 21:07

过年的风俗吃食目录

春节食俗有哪些

春节各地食俗

过年要吃哪些东西

春节食俗有哪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将持续近一个月。期间的美食和风俗非常多,寄托着国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腊月初八以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

主食篇:饺子缘起年糕很甜。

饺子是北方人过年的重要主食,除夕夜家家户户一起包饺子。

面的“和”字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子”和“交”是谐音,“合”和“交”是相遇的意思,所以团聚也是合欢的象征。

另外,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宝,所以过年吃饺子,也有\\\"招财\\\"的意思。

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除夕夜饺子多\\“花样\\”:放糖,寓意新年吃得香甜;放花生的(即长生果),寓意吃了人能长寿;因为里面有钱,吃了就有“财运上升”的意思。

此外,在正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叫做\\“捏小人嘴\\”,意思是一年之内不许犯\\“小人\\”。

年糕与“年高”谐音,是家家户户必有的春节应时食品。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

南方的年糕是甜咸的,用粳米做的,味道清淡。

过年吃到甜腻腻的年糕,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事业步步高升,升官发财好运连连。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元代初期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现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

北方的元宵制作很简单,馅放在粉里,优点是没有裂缝,大。缺点是馅粗,粉粗,板硬。

南方的汤圆甜咸俱全,肉菜俱全,馅精致滑香,糯米粉滑润。

另外,在江苏、上海等地,正月早上有吃汤圆的习俗。

肉菜篇:每年都有鱼。

鱼是年节菜的固定菜单。

“鱼”和“余”谐音,有“吉祥有余”的意思,也有过幸福生活、年年有余的意思。

但鱼不可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鱼(余)”。

在准备肉菜的同时,老北京家还有豆儿酱,是用肉皮、豆腐、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肉冻儿。

另外还有“芥末切段”,可以配酒做开胃菜。

由于节日里人们吃的油腻食物较多,容易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点。

各地的年夜饭也有很多地方特色,餐桌上必摆的佳肴有一种或几种,寓意吉祥。

哈尔滨一带的一般家庭,年夜饭炒8个菜、10个菜、12个菜或者16个菜。在江西南昌地区,一般讲究四冷四热的八大菜和两大汤。

湖北东部地区有三蒸、三饼、三丸之俗,“三蒸”即蒸全鱼、全鸭、全鸡,“三饼”即鱼饼、肉饼、羊饼,“三丸”即鱼丸、肉丸、藕丸。

零食篇:哈密瓜和脆皮的,很开胃。

“二十三,甜瓜黏糊糊,灶王爷要上天。”

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过灶节,并把又黏又甜的甜瓜献给灶王爷,贴在灶王爷的嘴边,使其“上天说好话,地保平安”。

孩子们期待的是灶台后的甜瓜。

所谓的“瓜”,是用白米和麦芽熬制而成的粘性强的砂糖,擀长了叫“关东糖”,擀圆了叫“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由于天气严寒,哈密瓜紧实,里面有微细的气泡,吃起来爽脆甜香,别有一番风味。

“杂沓儿”是北京春节必吃的小吃。

旧京的“杂沓儿”是将各种各样的水果混合制作而成的,宋代有放入细小水果的“果盒”。

据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北京正月有“百事大吉盒”,内有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熟枣。

西太后吃了之后非常高兴,“杂烩儿”这个名字就从宫廷传了过来,成了北京独特的饮食。

古代神祭祀祖先用的点心——蜜供、萨其马等也是北京人过年家里必吃的食物。

冰糖葫芦是老北京庙会上最受欢迎的节日菜。

将野果串在竹签上,然后蘸上麦芽糖,麦芽糖在风的作用下会迅速变硬。

冰糖葫芦最早见于宋朝,兴盛于大清年间,茶楼、戏楼、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老少皆宜。

此外,奶油炸糕、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灌肠等都是老北京庙会上很受欢迎的小吃。

饮品篇:品茗桃汤,欢度新年

民间有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惯。

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古代腊节的遗存,为庆贺丰收,不忘勤俭节约的美德。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盛行起来,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赐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腊八粥,各寺院分发大米、水果等供僧侣食用。

北方的腊八粥,大米、红豆、红枣这三样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黑米、葡萄干、小米等都可以自由选择。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了过年饮酒的起始时间。

《诗经》的《国风》中说十九岁,以示万寿。

古代春节流行祝寿风俗,“不过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这是对长辈的祝福。

汉代过年时,家人放完鞭炮后欢聚一堂喝椒柏酒,让年龄最小的先喝,并祈祷家长。

南朝梁宗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说。长幼悉正衣冠,次以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民间春节还有喝“桃汤”的习俗,以辟邪祝福。

此外,茶汤、面茶、豆汁等也是北京人喜欢的春节食品。

由于茶汤翻转木碗不会使茶汤洒出来,所以被称为“碗扣茶汤”。

面茶很讲究吃法,吃的时候不用筷子、勺等餐具,单手拿碗沿着碗边转着喝。

北京人只喜欢豆汁那微酸的味道,喝豆汁的时候会配上切得细碎的酱菜,或者吃炸得焦黄的豆汁环,味道独特。

春节各地食俗

根据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夜饭的饮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通常都离不开馄饨、饺子、元宵、年糕、面条等。

在北方地区除夕之夜,12点钟声一响,许多人家就开始吃饺子,因为此时正值子时,故取其“再岁交子”、新旧交替之意。

而饺子形如珍宝,取其“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

因此,饺子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主力食品。

长面,又叫“长寿面”,寓意长寿百年。

南方地区年夜饭多吃年糕。

“饼”和“高”谐音,象征着明年的生活和工作顺利,飞黄腾达。

年夜饭,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饭菜,\\显示“亲密”。家家必吃豆芽,因为豆芽形似“如意”,可寄“如意吉祥”;每餐要有大鱼,但要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鱼)”。

其他还有芋头(年年有余)、大枣(春来早)、杏仁(幸福来了)、豆腐(全家福)、年糕(年年高升)等各地的饮食习惯。

比如四川、重庆地区的人春节第一餐就是吃汤圆。

用自家做的汤圆粉和市售的干汤粉做的馅类,湿润可口。

在湖南,春节的第一顿饭是吃“年糕”。这是“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有些湖南的苗族人,春节的第一顿饭是吃甜酒和粽子。

湖北省有的地方春节的第一顿饭是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此外家中主要劳动力要吃鸡爪,送“新年抓钱”;青年学生吃鸡翅膀,寓意可以展翅高飞;家主吃鸡骨头,这意味着“出人头地”。

在荆州、沙市一带,春节的第一餐是吃鸡蛋。

对于客人来说,要吃两个煮得软烂、透着蛋清、露出蛋黄的“荷包蛋”。意思是“银配金,金配银,得金得银”。

年节菜重视气氛和意义

其实,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年饭桌上的东西,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的饭菜,不一定要到过年才能吃到。

年夜饭的意义,不在于那家人团聚的喜悦,在于在忙碌奔波的一年后,终于可以坐下来和家人聊聊家常的脉脉温情。

因此,年夜饭讲究阖家团圆、阖家欢乐的气氛,已成为中国人家家户户极其重要的家庭宴会。

可见,年夜饭不仅象征着团圆,它更象征着幸福和憧憬;它是我们中国人最内核的向心力,镌刻在一种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萦绕在每一个他乡游子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精髓。

那是除夕母亲唠叨灯下的叮嘱,也是无数游子顶着寒风,长途跋涉赶回家的执着与真诚。

正是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把我们紧紧团结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的原动力。

过年要吃哪些东西

你好!

过年吃年糕、年节菜、肉、饺子、鱼年年有余,吃核桃、杏仁等。

过年的时候我们也放很多好玩的:烟花、银光棒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