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民族特色满族风俗,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特殊的节日和风俗

民族特色满族风俗,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来源 知识库 发布 2024-02-01 10:27

民族特色满族风俗目录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满洲风俗概观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不仅体现在满族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上,而且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婚嫁、丧葬、节日、礼节和娱乐活动中。

1.衣服

满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尤以旗袍闻名。旗袍款式独特,一般为对襟右衽,盘扣,线条流畅。在男性服装中,外褂是普通的外褂,与传统的长袍和衬衫搭配。这些服饰反映了满洲人精致的工艺和对美的追求。

2.吃饭。

满族的饮食文化也很独特。以玉米、小米、荞麦等为主食,擅长制作面食和点心。此外,各种腌制和晾晒的食物也是满族餐桌上的特色,如酸菜、泡菜、干鱼等。不仅好吃,而且容易保存,是适应满洲人游牧生活的食物。

3.住。

满族的传统住宅是“袋房”,也叫“斗室”,是一种有统一结构和布局的房子。此外,他们还擅长搭建帐篷和蒙古包,这些都是适合游牧生活的居住方式。

4.结婚习俗

满族的婚礼盛大而繁琐。求婚、订婚、结婚有一系列的习俗和规矩。例如,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这被称为“纳币”。结婚当天,新郎骑马迎接新娘,新娘由兄弟俩背出门。这些习俗都体现了满族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5.葬礼。

6.节日。

满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有名的是“颁金节”。这是满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日举行。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唱歌跳舞,制作料理。此外,满族还有“添仓节”等与农业相关的节日。这些节日都体现了满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7.礼仪。

满族讲究礼仪和规矩,尤其尊重长辈和尊贵客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遵守着严格的规则和礼仪,如见长辈时行叩头礼,日常见面时打千礼等。这些礼仪体现了满族人尊重长辈、重视家族传统的价值观。

8.娱乐

满族的娱乐活动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我喜欢唱歌、跳舞、摔跤、射箭等传统运动。此外,祭典期间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满族的日常生活,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礼节。

满族讲究礼节。

过去年轻人三日行小礼,五日行大礼。

小辈每隔三天向长辈行千礼,每隔五天见长辈磕头,千礼形式男女不同,男的弯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如举物状,女的用双手支撑蹲在膝盖下面。

在路上遇到素不相识的老人,会鞠躬并低下手问:“蔡莞。”

骑马的时候,先下马,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走了之后,再骑马赶路。

见到远方的好友,不论男女都要抱腰鞠躬。

“是啊。”

这是结婚习俗。

满族过去结婚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

这与旗内的男子作为军队出征,希望早点养育孩子有关。

官宦之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旗人也有族长指婚的。

清代宫廷的“巡选”是为皇帝或亲王选妃,一般从八旗三品官中挑选。

八旗内男女年龄只要十六七岁就可以订婚,但男性的订婚和结婚年龄可能更小。

结婚由父母一手包办,从男方找媒人到女方提亲,要去三次。

每次携带一瓶酒,第三次就知道是否成功了。

俗话说:“成与不成,三瓶酒。”

女方父母要给男方彩礼、猪、酒、柜子、衣服、首饰等。

男人送的聘礼都是小姐的财产。

过去满族结婚的环节比较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开锁、送嫁化妆、迎接、坐帐、合酌、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系列的环节。

结婚时,新娘要在房炕上坐一天帐,称为“坐福”。

晚上在地板上放一张桌子,上面放两个酒壶和酒杯,新郎新娘手挽着手在桌子上转三圈后再喝酒。

炕上点一对蜡烛,彻夜不灭,屋外一人或数人唱欢歌,叫“拉空屋”,或有人用黑豆撒在新房的窗户上,热闹一两个时间后散开。

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葬礼习俗。

满族的葬礼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较为简朴简陋,曾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

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从顺治帝后期开始,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为棺土葬,并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形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葬俗。

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为了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北京故旗,都维持火葬,将骨灰装回北京。

乾嘉以后,允许驻防旗人就地安葬,改为土葬。

早期满族贵族有殉之俗,后来改为剪发代殉和焚烧纸束的奴仆。

在农村地区,西、北炕不准死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拿出来。

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起一丈五尺高的棍子,挂起红布黑布做的长九尺的幡子。

幡的头尾是黑布,里面的四根是红布。

出殡的时候,亲朋好友抢夺幡布,给自己的孩子做和服。驱邪啦,不做恶梦啦。

今天广州满洲保持着完整的满洲墓场,可以看到满族葬俗的一些特点。

饮食习惯。

满族喜欢吃粟米,也喜欢吃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粘食。

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年糕、炸年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撒年糕、苏子叶章鱼等。

小米面拉章鱼有牛舌饼、碗坨;糯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糯米饽饽;高粱大米是旺季。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什么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1、公布节日:是满族的“族庆”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正式将“女真”改为“满洲”族名,宣告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召开的“第一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自发地在满族命名日农历十月十三日举行纪念活动,纪念满族的诞生。

2、上元节: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

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在元宵节打灯笼吃元宵的习惯。

3、走万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是正月二十日。

那天晚上,女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走远洲,走沙滚冰,嬉戏打闹,称为“百病走”。

4、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满族农村家家煮黏高粱饭,放在仓库里,把怀藁编的小马插在饭盆里,意为马在家里装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连续添了三次饭。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秆做两根桑葚拌饭。

这个节日现在还留在东北的农村。

5、2月2日:俗称“龙抬头日”。

那天早上,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子里,灰道弯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子里举行仪式,祈祷天气平稳。

全家一起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女人们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之日:六月,易犯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六日,每户要每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祈求虫王爷保佑避灾,保证田地收成。

现在虽然不除虫,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晒衣服,以防虫蛀。

7、中元节:满族把7月15日定为中元节,也把超度视为亡灵的“鬼节”。

这时,各地的寺院都会设置道场,点起灯来念经,举行各种各样的超度仪式。

寺内的西侧、东侧设有挂有鸡冠花、毛豆枝、莲藕等的木屏风。

屏风前放着八仙桌,上面供奉着大月饼。

祭祀时,焚香叩头,妇女先行礼,男子后行礼。

8、开山节:是满族人在每年秋天中秋节以后或阴历9月中旬(时间不定)采草药以庆祝丰收的活动。

过去,在东北的满族村落,每年开山节都会前往白头山,向山神祈祷,感谢山神给自己丰厚的药钱,并在自家的神龛里供奉这个时节采摘的人参。

9、腊八节:满族人家在腊月八日要煮“腊八醋”和“腊八肉”。

除了全家人吃以外,还得分给亲戚朋友。

10、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那时家家户户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讲究

满族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有很多。

例如祭祀用过的神饼、神肉,行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走,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人吃饭,长辈不动筷子,晚辈绝不动筷子;过年杀年猪时,有来亲友、邻居一起吃白肉和血肠的习惯。

满族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

对于进行凶猛狩猎的满族来说,狗是不可或缺的“助手”,在冬天,狗是拉犁的重要工具。

因此满族有敬狗之俗,平时对狗精心饲养,狗死后埋葬,他们不打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褥子,外国人戴狗皮帽戴着帽子来到满族人家,主人很不高兴。

很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些厌恶。

但是满洲人是个例外,他们不但不责备乌鸦,反而很珍惜乌鸦。

在满族聚居的地区,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着高高的木棍。这个棍子是用来喂乌鸦和喜鹊的。这根棍子上有一个斗,斗里装有猪肉、猪的水和米等食物,用来喂乌鸦和喜鹊。

满族把西墙作为祭祀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这里挂衣服、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祖炕”,供奉着“祖宗板子”。

人们尤其忌讳女人随便坐着睡觉。

通常客人也不能在西炕上休息。不要把狗皮帽子和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子,忌戴狗帽、狗袖的客人。

不要从灶上或火池三脚架上越过,不要用脚踢或擅自坐在灶上或火池边;不准在灶口或池上烧脚、袜子、鞋;禁止将吃剩的骨头、鱼刺等扔进锅里或火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