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风俗,辽宁省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有哪些细节?
时间2024-01-30 参考 共享网站辽宁风俗目录
辽宁省民风民俗
辽宁省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有哪些细节?
辽宁省春节的风俗习惯
辽宁的民俗风情主要由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的传统习俗构成。其中满族的“三大怪”(窗纸外糊、大小姐叼烟袋、喂孩子吊)、“尊老敬上”、问候和打千等习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此外,辽宁省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例如海城高秧歌、海城喇叭戏、抚顺地秧歌、满族剪纸、复州皮影戏、辽宁大鼓、东北大鼓、朝鲜族农乐舞?如乞粒舞、千山寺庙音乐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有关辽宁的书籍或咨询当地人,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辽宁省民风民俗
海城秧歌属于大鼓秧歌,是辽南秧歌的一组,是民众非常喜爱的民间舞蹈。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形成了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有高跷、旱船沿街表演舞蹈”。
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后来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关内外物资的集散地,成为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
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艺术也在海城得到广泛交流。
当时秧歌会上的竹马还仅限于在竹马上耍刀、耍棒,艺人称之为“武竹马”。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传统踩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将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上了踩高跷,逐渐形成了海城踩高跷独特的热闹、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形成了风格。
每年农历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
插秧歌,是明清时期继承唐代以来东北插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乡土艺术。
最初是少数民间艺人在街头表演来维持生计,后来逐渐演变成节日庆典时的娱乐活动。
结婚。“三天回去当天回,七天回去住一晚”。新娘参拜后,进入房间的时候,由几代老人健在的所谓“全科”的人或漂亮的小姐或新娘,从左右各端来两壶酒。叫“还酒”。
结婚后三天归酒,就不能住在娘家,必须当天回婆家;七天后归酒,就可以在娘家住一晚。
一般满族娶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父母先给子女对照八字,如果是合婚,双方父母才会由媒人引导“刮目相看”,称为“相亲”,俗称“看门户””。
只有互相欣赏才算是结婚。
“柄”,也就是“抓”。
所谓拐角,是指取猪、羊、鹿等动物的小关节,据说满族的女孩子在抓、扔这些关节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手的灵巧,使针线活做得更好。
辽宁省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有哪些细节?
这是婚礼的习俗。
1.祭拜祖先男性在迎娶新娘之前,要祭拜祖先。
2.迎亲车队最好是双数。
3.燃炮迎亲礼车队伍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4.等新郎的车到女方家时,有一个男孩端着茶盘等新郎,新郎下车后,应给男孩红包答谢,再进女方家。
5.喜新郎应将花束送给在房中出嫁的新娘,此时,新娘亲友中的亲友挽留新郎,不准其见新娘,女方提出条件要求新郎应允。来了,通过了之后才可以进去。
6.给新人上香拜祖先,新娘应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蒙头纱,新郎只需鞠躬行礼。
7.外出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长辈持竹旧或黑伞护至礼车,因为新娘在婚礼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能与天争。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洒在车后,代表小姐已泼的水,以后的一切不再过问,并由小姐过问每一次成功,有吃有穿。
9.丢扇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扔出窗外,意为不把坏人带到夫家,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丢扇后必须哭几次,且在礼车后“竹”挂“筛子”象征繁荣。
10.礼炮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燃放。
车子到达新郎家时,会有小孩拿着橘子和苹果来接新郎。新娘轻轻地摸了摸橘子,送上贺礼。
这两个橘子晚上让新娘剥皮,寓意“长寿”。
12.拉新娘新娘从礼车出去时,男方一位有福气的长者拿竹筛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进门的时候,新人绝对不能踩铁笼。
13.婚宴时很流行中西合壁式婚礼,大多是夜宴宴客同时举行仪式,在婚宴上,新娘脱下新娘礼服,换上无尾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婚宴结束后,新人要站在家门口送客,一定要盛有香烟、喜糖茶盘。
15.闹市新人被整受害大小,端看新人是否曾在其他婚礼上戏弄过别人,或者平时对人是否足够诚实等。
辽宁省春节的风俗习惯
在辽宁省农村,一到农历12月23日,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年糕、蒸粘豆包,很多人家还杀猪请客,请邻居和亲朋好友吃宴席,好吃好后,热情的主人会麻被灌过的血肠被客人带回家。
孩子们尽量在家里帮忙,但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否则,对老家的兄弟不利。
所谓除夕夜“不能看娘家的灯”,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已经慢慢被遗忘了。
很多辽宁人在除夕点上长寿灯,彻夜明亮。
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除夕夜必须点灯笼。而且一晚上都不能关掉灯笼。意味着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