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藏族背水风俗,青海的过年习俗

藏族背水风俗,青海的过年习俗

日期:2024-01-24 来源 其他

藏族背水风俗目录

九寨沟的人文风俗

青海的过年习俗

藏族背水风俗

一、选取水源

在藏族地区,背水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水源。通常,人们会选择清澈、洁净的溪流、山泉或者冰川融水作为水源。在选取水源时,藏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拜,以确保水源的纯净和神灵的保佑。

二、背水工具

藏族人常用的背水工具是木桶和牛皮袋。木桶通常是由坚固的木材制成,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承重能力。牛皮袋则是一种轻便、柔软的背水工具,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使用。为了保持水的纯净,背水工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三、背水仪式

在背水之前,藏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拜,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水的纯净。这些仪式通常包括点燃香火、祈祷、唱歌等。在仪式结束后,人们才会开始背水。

四、背水过程

背水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穿越崎岖的山路和陡峭的崖壁。为了减轻负担,藏族人通常会选择在清晨日出之前开始背水。男人们会背上背水工具,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顶攀登。女人们则会在山下等待,准备好食物和衣物等必需品。

在背水过程中,人们需要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刻保持平衡和稳定。有时候,他们还需要攀爬陡峭的崖壁,这需要极高的毅力和技巧。在遇到危险时,他们需要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五、饮水习惯

藏族人有着独特的饮水习惯。他们通常会在水源处将水倒入木桶或牛皮袋中,然后运回居住地。在居住地,他们会把水倒入一个大锅中,用火加热煮沸,以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在煮沸后,他们会加入一些盐和其他调料,制成具有特色的藏族酥油茶。

除了酥油茶外,藏族人还会饮用一种名为“羌 Lake”的饮料。这种饮料由青稞、牛奶、酥油等制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无论是酥油茶还是羌 Lake,藏族人都注重饮用的礼仪和规矩,认为这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尊重。

九寨沟的人文风俗

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

九寨沟,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奇绝的瑶池玉盆,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她以神妙奇幻的翠海、飞瀑、彩林、雪峰等无法尽览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全国少有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

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情被称为“五绝”。

因其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

这里藏胞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与四邻的藏胞有着明显的差异。

据考证,他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甘肃的玛曲,属阿尼卿山脚下的一个强悍的部落,随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留在了白水江畔。

《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唐初叶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勇悍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后部分人马被留在了弓杠岭下。

他们将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传说及部落出生传说均带到了九寨沟内。

九寨沟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传说 都源于河曲。

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一条支沟,海拔2000-4300米。

九寨沟一年四季均可旅游,犹以秋季为最佳,过去人们都已为九寨沟的冬季不能旅游,但是随着成都-九寨沟旅游公路的开通,才发现九寨沟冬季之美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自98年首推九寨沟冬之旅以来,一年比一年火爆,特别是春节期间,若不提前订房,根本就不能保证旅游团队的住房。

九寨沟已开树正、日则、则查洼、扎如4条旅游风景线,长60余公里,景观分布在树正、诺日朗、剑岩、长海、扎如、天海六大景区,以三沟一百一十八海为代表,包括五滩十二瀑,十流数十泉等水景为主要景点,与九寨十二峰联合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观。

四季景色迷人。

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栖息着大熊猫等十多种稀有和珍贵野生动物。

远望高耸云天,加上藏家木楼、晾架经幡、栈桥、磨房、传统习俗及神话传说构成的人文景观,被誉为“美丽的童话世界”。

多姿多彩的九寨沟民俗,主要包括有: 祈福民俗——请山神: 请山神可在白天举行,也可以在晚上,主要法器是一根交叉结实的“Y”字形木杈。

请山神活动结束之后,全寨的村民还将围成一个圆圈,通宵达旦欢歌笑语。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圆圈代表团圆,以圆圈汇成的强大力量,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九寨沟人勤劳勇敢、团结互爱的精神。

藏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为了预知新年的未来,几乎每个寨子都要十分隆重地搞一次请山神的活动。

请山神的两位姑娘,是由法师根据当年天文历法推算的生辰八字来确定的。

迎圣水——新年背水: 九寨沟藏族同胞有着在藏历的除夕夜到海子边背水的传统。

当各寨的鸡第一声鸡叫时,寨里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赶到水源地,先烧香泼水,然后背回新年最早的圣水,供全家人团圆饮用。

宗教祈愿——桑烟: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沿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桑烟又称熏香,多用在盟誓上,是让天神作证的意思。

民间性的桑烟,更多的是为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

青海的过年习俗

居住在草原上的藏族人民,在欢度一年一度的除夕时,家家户户的庭堂里,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庭柱,柱头上绑着抛儿,插满沉甸甸的青稞穗。

到除夕晚上,掸净灰土,修饰穗枝,有些人家箍上一道红纸,有些人家装璜彩色纸,穗子闪闪发光。

佛龛或供桌上净水盅,摆得很长很长,酥油灯照得满屋明亮。

  除夕的黄昏,度过漫长而又坎坷世路的老人们,别有一番心思,他们按照传统的仪式:把炒面粥蘸在指头上,在洁白的墙壁上写出“扎西德勒”几个大字。

他们那样地虔诚,每点一点,总要念几遍六安明经咒。

在构成每一字的点中,凝聚着他们希望之光,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在除夕之夜,姑娘们的心是最不平静的。

在她们沸腾的心房里,滚动着“卡(kǎ)切”这富有象征意义的字。

“卡切”,意为晨星水。

晨星水是指除夕过渡到大年初一那一刻,背回来的头一桶水。

传说,晨星水是人间最吉祥的水。

它可以献神,可以洁身,可以洗涤一切污垢和不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

夜十二时,容光焕发的姑娘们,按照民族的习俗,在背水“梢儿(大桶)”的沿口贴上三块酥油,再插上三支点燃的香。

怀抱由柏香、白香青为原料的桑切,披着繁星,争先恐后地去背晨星水。

习俗认为,头一个先到河边点起桑切,并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气的人。

  夜,暮霭沉沉。

星,熠熠泛光。

接踵而来的姑娘们,打破了河边长夜的寂静。

她们的唱歌声、欢笑声、佩环声及嚓、嚓、嚓的脚步声,组成了一曲迎春大合唱。

姑娘们把晨星水背到家中,在洁净的盆内先倒入一些,再注入牛奶少许,按先男后女的顺序,全家洗涤。

“一水洗百净”。

旧的一切,随着晨星水的洁身,一去不复返了。

迎来的将是新岁、新事、新的吉祥。

  从初一到初三,相互拜年。

客来亲往,马嘶铃鸣。

每到傍晚,老人们请上讲《格萨尔王传》的艺人,整夜听格萨尔南征北战、降妖伏魔的英雄故事。

男女青年则彻夜跳“锅庄”和“依”,看滑稽戏,欢度新春佳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