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特色风俗,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有什么?
来源 网络转载 2024-01-23 07:05:04苗族特色风俗目录
湘西凤凰苗族生活习俗有哪些?
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有什么?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特色风俗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苗族服饰多以刺绣、编织、染色等多种工艺制成,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男子服饰较为简单,以长袍、短衫、长裤为主,而女子服饰则较为复杂,包括裙、裤、上衣等,且刺绣工艺更加精美。
二、歌苗节
歌苗节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苗年节”。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举行,持续数天。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来年好运。歌苗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
三、鼓藏节
鼓藏节是苗族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之间举行。在鼓藏节期间,每个苗寨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丰收。人们会举行隆重的鼓会仪式,敲响巨鼓,唱歌跳舞,场面十分壮观。
四、婚礼习俗
苗族的婚礼习俗十分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婚礼前,男方会向女方家送彩礼,彩礼包括钱财、布匹、酒肉等。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穿着民族服装,戴着银饰,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婚礼后,新郎新娘要回到新郎家,举行宴请宾客的酒席。
五、传统节日
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龙舟节、吃新节、重阳节等。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唱歌跳舞等活动。吃新节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人们会品尝新收的稻米和各种蔬菜。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人们会登高望远,唱歌跳舞。
湘西凤凰苗族生活习俗有哪些?
凤凰古城这边的苗族和土家族基本上一样,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
所以很多寨名都是以姓氏为名,如:李家村、向家坡、覃家湾等。
其住宅一般都是由正屋、偏屋、木楼这三部分组成。
由于村寨一般都是依山旁水,所以一般也是依山而建。
房屋大多造坐北朝南、很多都是纯木结构的居脚楼。
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
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
有很多还会刻上蝙蝠的图案,意思是幸福。
房屋顶上一般都有凭桩可观景,也可晾晒衣物。
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在湘西武陵山脉这一带,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便肩挑,但是背在肩上的相对容易很多。
于是当地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背篓,用以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
而且根据背篓的用途不同,背篓的制作规格和大小也是各不相同。
有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也有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精细。
用来背柴的背篓一般都用粗厚的青竹篾编织,形状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墙"状,这样可以防止柴火遗落;而洗衣背篓则选料精细,用水竹破成细篾精心编织,上大下小;还有用于陪嫁背篓形状如同洗衣背篓,只是制作工艺更为考究,篓口用斑竹和青竹镶边,表示阴阳交合,中部用红漆刷约3厘米宽的圆圈,以示喜庆。
另外还有背小孩的是,其实是椅架式背篓,篓框用毛竹制成,背带一般用布条包扎好。
土家族和苗族还有一个结草标作为记号的习俗,草标为几根草编结而成,以形状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意思。
并却这种草标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交易活动中,比如旱地播种或水田插秧后,将标结成"又"字形,以祝愿丰收和看护庄稼。
锄草时把草结在锄头上,放鸭时结在浪竿上,封山育林时结在树上,背柴时结在背篓上,以示物有其主。
还有买卖也用,比如卖牛时,草标结在牛角上,卖猪时结在猪笼上,以示此牛此猪出售。
另外草标还是情感交流的载体。
青年男女恋爱,在约会地点结成圆形的草标,表示团聚求爱。
要是女方同意即在草标上系上一根丝线,不同意就另结两个分开的草标,表示不再往来。
若草标用青草与黄草扎成,表示秋后相会。
几根草结在一起表示相会,其根数表示几天后相会。
不过随着全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很多传统的风俗已经不见了踪影。
如果想要看到这些最具民俗特色的东西,要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有什么?
苗族节日:
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苗族的风俗:
1、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
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
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
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
2、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
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
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
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
3、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
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
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
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
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
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
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
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
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
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
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
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
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
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
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
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
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
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
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