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洛阳年俗风俗,洛阳过年的习俗??

洛阳年俗风俗,洛阳过年的习俗??

来源 未知 时间 2024-01-22

洛阳年俗风俗目录

描写洛阳过年习俗的作文

洛阳过年的习俗??

洛阳的年俗风俗包括以下方面:

1.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从这一天开始,新年逐渐临近,人们开始进行节前准备,包括购置年货、缝制新衣、打扫卫生等。

2. 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家庭主妇会带领家人烙灶饼、打扫厨房。晚上,在灶君像前摆上灶糖、烙好的灶饼和杀好的公鸡行祭拜礼。灶糖是为了封住灶神的嘴,灶饼是供灶神在天上吃的,公鸡则是送给灶神的“天马”。祭灶仪式由男主人主持,全家跪在灶神像前叩头烧香、烧黄表和金银纸帛。礼毕后,将灶神像揭下在院内焚烧。

3.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是这个晚上的原始意义。人们在这一天会贴春联、门神,并守岁迎新。

4. 大年初一:亲眷人家会互相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宴。人们开始走亲访友。

5. 大年初二: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通常带双数。这一天还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6. 大年初三: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7. 大年初四:五路接财神,财富五路通。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8. 大年初五:送穷鬼,弃破衣,供煎饼。

9. 大年初六:安顿身心,休养生息,家长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10. 大年初七:放生祈福,人们在这一天会制小灯燃而祭之。

11. 大年初八: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12. 大年初九:祭石感恩。

13. 大年初十:祭奉紫姑,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各地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性的年俗习惯。

描写洛阳过年习俗的作文

【除夕熬年】 “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

”在洛阳,只要一提这样的话,都知道说的是“年三十,熬年”。

“熬年又称守岁。

”洛阳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介绍说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如果早睡就没福了。

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之乐。

主妇们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掌灯,上香5遍。

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

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

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全家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

将近0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炮,左手拿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电视屏上0时一到,千家万户鞭炮齐鸣,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

【初一躬脊儿】 “三十儿捏鼻儿,初一儿躬脊儿”。

上岁数的南阳人都知道,“捏鼻儿”指的是包饺子,而“躬脊儿”指的则是拜年。

宛城区黄台镇74岁的张文祥老人介绍,传统年俗中,初一早饭吃过后,就开始出去拜年了。

张文祥说,拜年活动只局限在全村的族人中间,小辈儿的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前去道贺,解放前都是趴在地上给长辈儿磕头,解放后以作揖和鞠躬为主。

拜年的人要给长辈说吉利的话,长辈要给拜年的人掏压岁钱,南阳方言叫“压腰钱”,“那时候谁家孩子不给族人拜年,人们就会笑他不懂事。

”“近几年大规模的拜年见不到了,只有亲属间才会拜年。

”提到传统春节中人们拜年的盛况,张文祥老人有些失落,他这个年龄,正该接受人们拜年。

宛城区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拜年之俗与除夕守岁有着前因后果关系,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燃放鞭炮,消除了年兽侵扰和祸害,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恭贺平安无事。

过去的富贵人家嫌拜年时互赠礼物费时费力,改用名帖相互致贺,这就是后来的贺年片。

【初二走亲戚】 “初一儿躬脊儿”,说的是给同村的拜年,而从初二开始,过年中最为繁忙的事儿就开始了,那就是走亲戚。

“所有亲戚都要在正月初七前走完。

初七不出门,初八以后可能朋友之间互相走动。

因此,民间才有‘七不出门八不归’之说。

”对年俗颇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刘金涛说。

据漯河民间文学民俗记载,当地走亲戚有据可考的在清末民国初期。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

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

据刘金涛介绍,在漯河,正月初二,结过婚的和没结婚订过婚的,都要到岳父母家走亲戚,这个年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时有四样礼物一定要带上:一是带排骨的5公斤猪肉,象征有主心骨并且家境富裕。

二是莲菜,象征连为一体,成为一家。

三是韭菜,象征永久相处。

四是芹菜,象征亲情。

洛阳过年的习俗??

 贴完春联,放挂鞭炮,吃过晚上的饺子,除夕的“熬年”开始了。

  孟津风俗,三十儿晚上睡觉前,各家各户都找一个旧犁铧或铁片,把这犁铧(HUA)或铁片放在火里烧红,用铁瓢装着,而后一手端瓢,一手拿一盛满老醋的碗儿,这屋进了那屋出,边走边往热犁铧或铁片上倒醋,同时喃喃自语:“接礼(犁)接礼(犁),一股白气,一股升天,一股入地,喜神进来,穷鬼出去。

”倒醋的人在前面边走边说,后边还要跟一个人,拿一把熊熊燃烧的谷草,意为燎走邪鬼。

  午夜过后,家家户户还要迎喜神,迎神的女长辈先念一通“大年初一早开门,大嫂出来接喜神,骡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轱辘元宝滚进来,穷鬼邪神莫进门”。

接着将大门大开,将放在当院的一堆柏树枝点着,香烟袅袅上升。

  这“烧柏枝”的习惯,不独孟津有,洛阳许多地方都有。

相传远古时候,初一五更时分,有两眼滴血的九头鸟到人家院内,将猪、羊等叼走。

后有仙人指点,九头鸟最怕香气,可在大年初一五更时分烧上一堆柏枝火,不仅能驱赶怪鸟,使自家牲畜免受伤害,还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一年风调雨顺。

于是,“烧柏枝”习惯延续至今。

大年初一

撅屁股作揖

  大年初一五更,老少即起。

更有熬了一夜不睡,静等天明。

等到天边刚露一丝微亮,迫不及待的人们便开始忙活了,孩子们循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飞奔着“拾鞭筒儿”,大人们则忙着供神祈福、下饺子。

  除了放鞭炮,老城人迎新,家家屋门外都要挂灯。

老城是城市,可以点宫灯,而在乡下,则挂马灯、玻璃罩灯或煤油灯。

在栾川等偏远山区,干脆就点松明,松树枝点着就成了灯,一样的敬神,一样的接福,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别有一番情趣。

  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有将硬币或其他物什包入饺子中的。

谁若有幸咬到,谁便有了福气。

更有将饺子捏成元宝状的,吃时故意捞到老人或孩子的碗里,图的是吉祥如意。

  吃完饺子后,开门迎春,外出拜年。

旧时晚辈要向长辈行叩头礼,现在多说祝福的话或行鞠躬礼,而接受大礼的长辈要给晚辈掏压岁钱。

在栾川,压岁钱被称作“压腰钱”。

“压腰钱”的意思,有人解释是压着孩子的腰,不让孩子那么快长大,过早承受生活的艰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