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陕西家乡春节风俗,陕西春节习俗有哪些?

陕西家乡春节风俗,陕西春节习俗有哪些?

参考 开源网站 日期2024-01-23 00:15

陕西家乡春节风俗目录

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陕西春节习俗有哪些?

陕西家乡春节风俗

一、腊月二十三

在我们陕西家乡,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神归天的日子。按照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香,感谢灶神的保佑。送走灶神后,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七

在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还会贴上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寓意着吉祥如意。

三、腊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在腊月二十八至二十九这段时间,人们开始蒸馒头、炸油饼等,为新年准备食物。在陕西家乡,人们认为蒸馒头象征着财运和好运,因此家家户户都会蒸很多馒头,寓意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好运连连。

四、大年三十

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和门神,寓意着吉祥如意、辟邪除灾。同时,人们还会在家里摆上各种花卉和果品,寓意着花开富贵、丰收吉祥。晚上,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拜年的日子。人们会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在陕西家乡,人们还会在早上吃饺子和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六、正月初二至初五

在正月初二至初五这几天,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同时,也会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鼓唱歌等。在陕西家乡,人们还会在初五举行庙会和祈福活动,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七、正月初七

在正月初七这一天,陕西家乡的人们会吃七菜羹,用七种蔬菜做成羹汤,寓意着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同时,人们还会在这一天祭祖上坟,缅怀先人。

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

古代的“年” 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

南 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

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 “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 的故事。

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

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 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

后来,便逐渐形 成了过年团聚。

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

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 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 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

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

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

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陕西春节习俗有哪些?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

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

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

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

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

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