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挂灯风俗,潮汕正月民俗活动:吊喜灯?
参考 其他 日期 2023-12-28 17:09:41广东挂灯风俗目录
广东挂灯风俗
潮汕正月民俗活动:吊喜灯?
广东云浮市灯酒习俗有哪些?
忠信吊灯习俗
广东挂灯风俗
广东挂灯风俗
广东地区在挂灯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将详细介绍广东挂灯风俗的主要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习俗。
一、选购灯笼
在广东,选购灯笼是挂灯风俗的第一步。灯笼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形灯笼、方形灯笼、宫灯等。人们在选购灯笼时,通常会根据家庭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同时,灯笼的颜色也有讲究,红色通常代表喜庆、吉祥,因此在婚礼、庆典等喜庆场合使用最为普遍。
二、挂灯时间
在广东,挂灯的时间通常在春节、元宵节的期间。在这些重要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灯笼,寓意着团圆、幸福。此外,在一些地方,新居落成或新婚时也有挂灯的习俗,寓意着新的生活从明亮的光开始。
三、挂灯位置
在广东,挂灯的位置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一般来说,灯笼应该挂在屋檐下或者门口的位置,这样可以让整个院子都显得明亮。此外,在室内,人们也会在窗户上挂上灯笼,增加室内的光线,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四、挂灯方式
在广东,挂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将灯笼挂在竹竿或绳子上。在挂灯时,要注意保持平衡,不要让灯笼掉下来。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对灯笼造成损害,人们通常会在灯笼的外壳涂上一层防水材料。
五、传统习俗
在广东,挂灯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例如,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参加“猜灯谜”的活动,通过猜谜语来庆祝节日。此外,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挂灯时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凶、祈求平安。
潮汕正月民俗活动:吊喜灯?
在我国传统祀神礼节中,灯火向来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而在民间各地,以灯为主题的节日、庆典也很多见,并且最经常集中在农历正月的元宵节前后。
那么今天的民俗节日就为你介绍广东潮汕地区与灯有关的正月民俗活动:吊喜灯。
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到了元宵节这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此外,如果有人家在去年元宵后生了男孩子,那么从今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起,这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之后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关于吊喜灯的由来,传说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又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遂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这就是延续到今日的“吊喜灯”。
宋代,吊喜灯节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中国民间的吊喜灯节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旧时潮汕地区的吊喜灯中国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也可以说吊喜灯是潮汕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广东云浮市灯酒习俗有哪些?
旧时代,云浮乡间沿袭一种惯例,生男孩之家于春节过后 (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二)挂花灯井宴请亲友,俗称“灯酒”。
若头一胎生男儿挂第一次灯,必须向亲朋预发请柬。
新生儿外祖母家得各一个最绚丽多彩的六角花灯、一扎菜、一扎通心菜、两根带尾叶的甘蔗及小孩衣服、鞋、帽、玩具等礼物,赴宴庆贺。
第二天早晨,主家把这花灯的油盏点燃后送往社坛挂起,俗称“挂灯”,以后每天早晚去点灯。
正月十五元节设宴庆灯。
正月十六日早上“落灯”,把灯舍回家挂在上厅正梁下,以后每月 初一、十五的早晨都点燃灯内油盏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忠信吊灯习俗
忠信吊灯习俗是流传于广东省连平县忠信地区,即忠信镇为中心的周围6镇。
是忠信民间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交流融汇和区域风情的影响下形成的,忠信吊灯习俗是忠信地区广大民众为了祈盼人丁兴旺,庆贺人类繁衍壮大,借“灯”“丁”谐音的蕴意,元宵节挂灯的习惯和孝祖敬宗的仪式组合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相传已有600多年历史,即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
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六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时间不同,跨时较大,约有10多天,其中有八音锣鼓演奏宴请、舞龙狮等热闹场面,十分壮观。
忠信吊灯习俗借物寓意,寄托祈盼,蕴含人本意愿,它记载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以及许多民间传统的祭祀礼仪文艺活动形式和地方规矩深具人类学、历史文化、民俗学等研究价值。
忠信吊灯习俗,花灯虽然为媒介,但却一直贯穿习俗始终,其独特的手工艺制作和新颖的装饰造型则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和审美价值。
忠信吊灯习俗还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教化作用,唱主角的花灯还有品种贸易的经济价值。
忠信吊灯习俗历史悠久,扎根民间,虽然几经起落,但还具顽强的生命力。
它不仅满足了民众心中的良好祈盼,抒发敬祖情怀,还对增进宗族团结、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民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忠信地区一笔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