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糕点,端午吃啥除过粽子
来源 未知 2024-01-25 17:59:18端午节的风俗糕点目录
端午节有吃绿豆糕吗?
端午吃啥除过粽子
1.雄黄酒:端午节的餐桌上雄黄酒是必不可少的。雄黄是用中药雄黄磨成的粉加上酒和甘油制成的。据说喝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防治疫病。
粽子:端午节的象征食品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和竹叶包裹豆沙或猪肉等馅,用彩绳或稻草扎成的。粽子是美味的食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绿豆糕:绿豆糕是用绿豆粉、糖、油等原料制成的蛋糕,口感细腻,香甜可口。绿豆糕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作用,是端午节很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4.五色饭:所谓五色饭,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米混合做成的饭。五色饭的五种颜色是红色?黄?青?白?黑色的,五行说的火?土?水?注意?象征着树木。五色饭不仅好吃,还是象征性的文化遗产。
5.咸蛋赛跑: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端午节期间举行咸蛋赛跑。和一般的比赛规则一样,只是用筷子夹着咸蛋跑。这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活动。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风俗点心既有美味的小吃,也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遗产。品尝美食,参加活动,感受中国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和氛围。
端午节有吃绿豆糕吗?
说到点心,小编最喜欢的就是绿豆了。又甜又香,还有绿豆的香味,真的很好吃。
大家可能认为绿豆糕大多数是平常闲暇时间的一道糕点,但你可能不知道吃绿豆糕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春节后的一个大节日。
眼看着油菜丰收了,小麦也回仓了,人们的劳动终于有了收获。
在这种时候找个理由过节日,确实能消除人们的疲劳。
节日必须要吃要喝。绿豆糕和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根据中医对二十四节气的分析,端午节是四季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人们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烦躁、焦虑。另外,现在是夏天,气温也逐渐升高,这个时期特别需要缓解这种状况的东西。
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豆糕口感柔软,也很适合这个时节食用。
再加上“饼”和“高”同音,有积极向上的意思,和端午节的粽子一起有“高中”的意思,对准备考试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因此端午节吃绿豆糕就这样代代相传了下来。
端午吃啥除过粽子
最早出现在端午节的是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记载:“汉派枭于东郡,五月五日赐百官以枭羹。
以恶鸟,故食之”。
可能是因为枭难以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惯没有持续下去。
锉刀是端午的主角粽子,从东汉开始出现。
到了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食品。
在《风土记》中,“五月五日与夏至相同,……”首先,在这两节一日,再在菰叶上裹上粘米,杂以粟,用浓灰汁煮。
同时,还有端午节的饮食。“龟”也只是在晋朝短暂出现过,很快就消失了。
只有在《风土记》中称为“黍”的粽子,因为附着屈原的传说,千百年来,成为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物。
吃粽子“粽子很好吃。
满是艾草的香味。
桃枝插在门上,出去一看是麦儿黄。
这里,那里,到处都有阳光。
这是一首咏唱端午节的古代民谣。
总体来说,各地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大不相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叫做“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
到了晋代,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全国的习俗,“盛夏端午亲黍”,这在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一书中有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大米外,还加入了中药材智育仁,称为“智育粽”。
到了唐代,粽子成了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的“渚响渔歌,风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粽子食用的普遍性。
到了宋代,出现了“艾叶浸米包”的“艾香粽”。
元代的包粽材料已由菰叶演变为和平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界限。
明代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配料有豆沙、猪肉、松子、大枣、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流行的“火腿粽”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
现在粽子更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
有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栗子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喝雄黄酒的习俗,过去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云:“饮雄黄酒,疾病远去。”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有汞,有毒。
一般喝的雄黄酒,都是在白酒或自家酿的黄酒中加入微量的雄黄,并没有纯粹喝的雄黄。
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治五毒等功效,在中医中也被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古代没有碘酒之类的消毒剂,用雄黄泡酒,祛毒除痒。
对于还没到饮酒年龄的孩子,大人会在额头、耳鼻、手足心等部位抹上雄黄酒,以达到消毒预防的目的,防止蚊虫叮咬。
古诗说:“唯幼时莫忘,拿艾簪蒲额王。
“端午节,孩子们带来艾叶,挂菖蒲,额上用雄黄酒写一个‘王’字,以辟邪。
将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用有害,所以一定要慎用